第572章 还乡
腊月二十八,锁鳞辛巳年的尾声中,独居相位十年的李度在朝议结束后离开宣政殿,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来到这座大唐政事的最高殿堂,一踏出宫门,许多道青衣朱紫纷纷簇拥住了他。
从二十余岁踏入这座天子城时,李度就是名满神京的风流人物,诗笔风流,容貌昳丽,既有名望,亦有家世,走上政坛之后就一路通畅,做的都是易出政绩的差事,从没什么坎坷波折,也不曾耽于什么苦官卑职。
六部游转之后便在圣人案前做中书舍人,也算是两朝元老,后来进了尚书省,渐成南衙极具份量的一位,在许相之后得以拜为右仆射,总揽尚书省事,沾溉三省,至今已有十年矣。
得益于大唐牢固的统治体制与在位之明君,兼以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,十年来大唐国力日强,李度在位无过无失,朝堂风气松疏,十年相位稳稳当当地度过,如今已将杖朝之年,逢士人起而让位,宦涯由此可以画上一个稳满的句号。
不过李度虽去,李氏之根脉仍在,许多道别中除了真熟识敬慕者,不少亦是为了示好。
南衙各处权位的交接前两天已然开始,将在今日全部完成,当然不是交给元照,李度能权压南衙,不是因为一个仆射之位,而是因为“李度”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十年。握在手里的庞大权力将散归南衙,元照想要,尚得费劲重新去拾取了。
围拢之人几十上百,年事已高的李相自然没有精力一一立谈了,即便在前面十年的相位上,其实也总需名望与家世做台阶才能与这位老人攀谈两句。
李相在众卿静立的目送中登上黑色佛绘的车马,掀帘向众人微笑一下,就此驶离了大明宫,从朱雀通衢渐渐消没。
东八坊宽平的长街上,一百四十九辆名驹宝车已经列在道旁,清一色的黑驹沉木,每一辆都足为九卿之驾,在这里却只是装载的一节。
即便在贵人云集的东八坊中,李相的宅邸也是最威贵大气的几座之一,楼阁错落,书卵雕薪,名物宝珍不计其数,要从神京归去西陇,两千里间这条车队就如一条黑色的长龙。
其实几天来神京坊间也开始传出些风声了,说相位好像真要更换,不过毕竟是朝堂秘事,百官尚且有些猝不及防,坊间自然更是只能捕风捉影。
但当今日黄昏之时,人们看着这条惊人的车队长龙从东八坊缓缓驶出,近乎无穷无尽,所有目见之人才从惊讶惊愕到立定怔然再到沉默不语,直到整条街都陷入诡异的寂静,只有车马辚辚之声。
终于确信了那位李相将告老还乡的传言。
“一百零四,一百零五……一百零七……天啊,怎么还望不到头啊。”长孙玦立在道旁,兜帽下的神色有些怔然,厚厚的袖中伸出一根手指点着。
许是经年与书卷为伴的缘故,少女的眼力其实稍稍不佳,平日并不大显,但当极目远望的时候就显出模糊,她蹙眉望着街道的尽头,那一辆辆黑色的马车整齐得宛如复制,眼睛一个恍惚,已数乱了。
崔照夜在旁边牵着她的手:“走吧,别数了,人家十年经营,这些带走的才只是冰山一角呢——你们长孙家世在京里,是不是也敛得金山银山?”
长孙玦一下瞪大了眼:“我们家才没有呢。”
姜银儿偏头有些好奇地看来:“长孙小姐家中是居什么要职?”
长孙玦被崔照夜牵着向前走去,认真道:“我祖父是太常卿,家父亦在太常寺供职,兄长倒是在西北军中……我家世代是诗书礼仪之官,平日只是编书祭礼,只跟旧书为伍,哪里碰得到什么金银。”
这话倒是非虚,名望甚高的太常寺卿是有名的清高古板,家风也甚严,长孙家在神京只有一座不大的旧宅,一家三世同住一起,刚刚好能住下。
崔照夜道:“你家仗着职务之便,藏了许多好书古书呢,还专门有个什么‘铁琴楼’。”
“书的事怎么能算?”长孙玦辩驳,“而且父亲说那都是没人要,他才拾回来的。”
长孙玦不和她斗嘴,前趋两步环住姜银儿的胳膊:“姜仙长,过几日有空,我带你回家里去看,刚好有许多道家孤本,我也读不懂呢。”
“好啊。”
三人是刚刚从国子监过来,崔照夜这两天见不到那位深居修养的少年,但冬剑集上立在天麟易前的道家少女也是现今声名鹊起的年轻剑者,几天来崔照夜带着她在神京游逛,谈论江湖剑事,两人在剑道上知见都很深,谈得也很愉快。
今日国子监彻底放课,有近十天的春假,两人才去接了长孙,同往修剑院而去。
毕竟好几天过去,少年总该恢复不少精神了。崔照夜想和他聊剑态和那雪中一剑,姜银儿想问问少年年关在哪里过,长孙玦不知要问裴同窗什么,但她很愿意坐在旁边听。
国子监往南一绕便是修剑院幽寂的单街,竹林冬日不凋,整条街上平日也只有剑院相关的身影,无非是剑生与几位爱出门的道启。
然而今日三人来到门前,却见一道颇为陌生的身影,正立定抬头确认着牌匾,既未穿剑服,也显然不是道启的样子——只是个瞧来同辈的少女。
她一身简素近朴的灰衣,微乱的黑发扎在脑后,转头看过来时,是张很姣好的面孔,只是表情很淡,而且泛着些不怎么见阳光的苍白。
她目光动了动,落定在穿着剑服的姜银儿身上:“你好。”
“……你好。”姜银儿抱剑一礼,“阁下有什么事么?”
“我叫屈忻,想找个叫裴液的人,据说他在里面修剑,能请你通传一下吗?”少女道,“博望州有信给他。”
“……”三人同时怔了一下,屈忻平淡地看着他们,像株冬天里的杨树。
崔照夜上前两步握住她的手,笑道:“裴液是我朋友,我带你进去吧——是谁给他的信?”
屈忻低头看了看,把手抽了出来,取了帕子擦了擦,平声道:“多谢。”
“……”
“我一会儿还要整理新采的药材,不知你摸过什么,不大方便和你握手。”
崔照夜蹙眉:“我能摸过什么?”“我不知道。”
“……”
姜银儿已明眸微亮:“原来是【小药君】当面吗?我是神宵姜银儿,幸会。”
长孙玦立在崔照夜后面好奇地看着这位陌生的少女,这时也举手道:“要不咱们还是先进去吧——好冷啊。”
修剑院不算太大,四人不多时便到了大名鼎鼎的“唐三剑”院外,然而敲开门后所见却并不如几人所料。
宁静的院子里,即便寒冬凛冽,颜非卿也依然一袭道袍,捧着书在树下默读,只是那张躺椅不见了,旁边架子上倒是披着许多洗了在晾的竹条;杨真冰脸上带着薄汗,出鞘的剑环在怀里,沉默地看着门前的四位少女,半晌道:“你们干什么?”
“我们找裴液。”
“裴液不在。”杨真冰道,“昨天就不在了,他说今晚也不回来。”
“啊?世兄不是还没修养好吗?”
杨真冰这时想起什么,又补充道:“对了,但他交代我得说他在,今晚也在。”
他看她们一眼:“你们别往外传。”
“……”
……
……
星幕夜落,腊月的第二十八个日子将此结束了。
并非每个冬天的夜都那样冷清澄澈,也会有星星隐没,月光暗淡的时候,尤其那场大雪已过去好几天了,晴空之上似又在酝酿一轮新的厚云。
街边卖串的小摊也收拾离去了,裴液买了他最后一串,立在墙下和小猫分着品尝——其实人家能做两串的,裴液和小猫说吃多了坏牙,便只要了这么一串。
他披着一件新买的暗色的暖氅,身上衣装都很寻常朴实,干干净净一个人,身上也没带什么显眼的东西。确实如姜银儿所说,他还没全休养好,脸上还带着些苍白。
这是东八坊边上出来后的第一条长街,难说沾东八坊的边,也不在圣前坊中,街头种着棵年岁很大的老槐树,两边都是些民户,几十年来是从东坊上早朝的老街,或者要出坊从西城门出长安,也是得走这条路。
李家的车马长队已完全驶出这条街了,裴液望着那边:“这是要‘粮草先行’么?我听说李相明早才离京,怎么今日车队就出城了。”
“说是今晚明早,又差几个时辰呢?”旁边颜色黯淡的青衣轻叹一声,身上还带着从衙门沾出来的墨迹,“行列这般大,自然是先出城整好候着,明日李相……李故相一动身,队伍就可行动了。”
裴液点点头:“原来如此。”
他又看向这袭站起身来的青衣,这人脚显然蹲的麻了,身上也冷透,这是下朝后跟着车马追出来的一位无名末官——所谓无名末官,就是裴液问了他的官位也没听明白是哪几个字——打算在这里碰一碰运气,看能不能碰上有事出门的李故相车驾,留个姓名,做个告别。
现下显然是没有机会了,此人叹息一声,垂头而去。
裴液见他要走,问道:“这位……赵兄,你说你是寒门出身的士子,为何还要往这李故相身边凑,我听说现下朝堂不是元相正起势么?我听说他才是为寒苦士子鸣不平的好官呢?”
这人睨他一眼:“你这全是市井之民的胡说,五姓之贵,延绵十朝数代,多少文华风流、能人名士,这才是我大唐的脊柱——你读过李相的文章吗?”
“……我不大读文章。”
“是了,你读过就知道了,有些东西,只有百年居上,才能养出来。元有镜泥地里出身,獐头鼠目之辈,暴发户一般,也来作宰相,实在有损我大唐脸面。”
裴液忍不住道:“你倒还颇倾慕五姓,他们可最瞧不起你这样出身呢。”
“这倒不假,那也没什么办法,而且世间总有高下,该高者高,该卑者卑,这不正是治世之道吗?”青衣叹息一声,瞧他一眼,“你又不做官,自然不明白,五姓虽高而蔑之,依靠过去总有口吃食,只要莫得罪、少打扰、听吩咐,自然一生稳当,我也就这些志向;如今元相上台,说是有能有为者上,尸位无能者下,可什么是有能有为,谁说了算?不小心事做错了又如何?兼以五姓不在,士人间难免派系攻讦,朝堂从此人人做事忧心忡忡,才真叫人惧怕呢。”
裴液微怔:“……原来如此,那你追过来,倒也是情理之中了。”
“就是寒门士人,也多少人舍不得李相走呢。”青衣叹息一声,“不和你说了,回去睡了——你不回么?天这般晚了,立在这里冻人棍吗?”
裴液吮着串:“我也等人,别过吧。”
“……行,走了。”青衣裹了裹衣襟,往远处而去。
夜风戚戚,长街确实只有少年一道身影了,他裹着衣服靠在檐墙之下,确实也太不显眼。
(本章完)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